English

一部专门论述大学生教育的力作

2000-10-11 来源:光明日报 张兴 我有话说

上海师大校长、博士生导师杨德广教授的专著《大学生教育专论》对大学生教育问题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该书今年5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作者20多年“工作、学习、研究”的结晶。本人有幸先睹为快,读后觉得深有感触,受益非浅。这本专著有以下几个特点:

1、鲜明的时代性。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与社会客观现实相符合,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只有在深入了解时代的特点,研究社会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情况下,才能比较清醒、自觉、科学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也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鉴此,作者对每一时代大学生的分析,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式的笼统描述上,而是把他们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是放在国际大环境中,如西方思潮的传入、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渗透、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背景下进行分析;二是放在国内大环境中,如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等背景下进行分析。阅读本书,可以非常清晰地感觉到作者的脉搏在与时代一起跳动。

2、强烈的思想性。作者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大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往往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有人认为8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是关心政治,直至参与政治,导致了多次学潮的发生;9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是关注经济,直至参与经商,课堂里响起了BB机的声音。而作者认为,关心政治和经济只是一种表象,其实质是社会现象在学生身上的反映。因为,80年代的我国正处于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到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从封闭保守向改革开放的过渡时期,处于前苏联、东欧政局激烈动荡的演变阶段,社会的焦点是政治。而90年代,我国在政治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经济上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关注的中心由政治转为经济。因此,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学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非常关注社会现实。应该说,这一结论是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因而也是比较科学、准确的。

3、内容的丰富性。这本专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大学生教育的诸多方面:它对20年来各个时期大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轨迹作了详尽的论述;对西方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了深入的探讨;对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过份注重专业教育,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对如何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如何改革学生管理制度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4、时、空跨度大。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不让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不接触外国的东西,就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比较,就难以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遇风吹雨打就经受不了,难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鉴此,作者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把大学生教育放在一个比较广阔的时、空范畴内进行论述。时间上,从文革后恢复高考一直论述到1999年,并把它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与文革前的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教育进行比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整个新中国的大学生教育史作了一个明晰的梳理。空间上,作者没有局限于本国的现实,而是结合论述的需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教育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和评价,大大开阔人们的眼界,拓宽了人们的思路。

(作者为华东师大教育系博士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